证治汇补
简 介:全书8卷。每卷一门,分为提纲门、内因门、外体门、上窍门、胸膈门、腹胁门、腰膝门、下窍门等八类,每门罗列相应的若干病证。每病证之下按大意、内外因、外候、脉法、治法、用药、选方排列,分别述论,其内容包括内科各种病证及部分五官等疾患。该书作者撷采古人的论述及经验,去芜存菁,条分缕析,并补入自己的见解及经验体会。因此。本书堪称博而不滥、广而有约、述而有作的一部启迪后学的好书。本次整理是以清光绪简玉山房刻本为底本,对原书的目录给予了重新编排,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很适合广大中医药人员和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阅读。
作者:清·李用粹编
共 83 章节 20.96万+字数

反胃
大意
王太仆曰。食入反出。是谓无火。张洁古曰。下焦吐者因于寒。合是两说而并衡之。其为真火衰微。不能腐熟水谷则一也。(汇补)
内因
病由悲愤气结。思虑伤脾。或先富后贫之失精。或先贵后贱之脱营。抑郁无聊。而寄情诗酒。或艳冶当前。
而纵饮高歌。皆能酿成痰火。妨碍饷道而食反出。(汇补)
外候
或食已则吐。或再食则吐。或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心胸痞闷往来寒热。或大便不实。或嗳腐噫酸。(丹溪)
反胃分辨
损伤胃气而吐者。有脾不运化而吐者。有中焦积热者。有下焦虚寒者。脉大有力。当作热治。脉小无力。
当作寒医。色之黄白而枯者为虚寒。色之红赤而泽者为实热。(士材)
脉法
趺阳脉浮而涩。虚而微。弦而迟。小而滑者。均为反胃。右尺濡弱者。亦成反胃
治法
治宜开胃顺气以调上。培脾扶土以和中。壮火回阳以温下。其他如化痰抑肝镇坠诸药。酌而用之。
用药
主以二陈汤。加藿香蔻仁木香砂仁香附、苏梗。消食。加神曲麦芽。助脾。加人参白术。抑肝。加沉香白芍温中。加炮姜益智。壮火。加肉桂丁香。甚用附子理中汤。或八味丸反胃。用伏龙肝水煎药以补土。
糯米汁以泽脾。代赭以镇逆。乌铭以抑肝。若服药初愈者。切不便与粥。复伤胃家。惟以人参五钱、陈皮一钱、老黄米一两。作汤细啜。旬日之后。方可食粥。否则仓廪未固。卒至不救。
反胃选方
二陈汤(方见痰症) 理中汤(方见中寒八味丸 六君子汤(二方见中风
木香调气白豆蔻 丁香 木香(各二钱) 檀香(一钱半) 藿香(八分) 砂仁(四钱) 甘草(八分)
为末。每服二钱。加盐少许。沸汤下。
滋血润肠汤(统旨)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饮食不下反出。便燥
当归(三钱) 白芍 生地(各一钱半) 红花 桃仁 大黄(煨) 枳壳(各一钱)
水煎。入韭汁服。
滋阴清膈散 治阴火上冲而食反出。
当归 白芍 黄柏 黄连(各一钱半) 黄芩 山栀 生地(各一钱) 甘草(三分)
水煎。入童便竹沥服。
九伯饼 治反胃饮食不下。下即吐痰涎
南星姜汁制炮七次) 人参(各三钱) 半夏姜汁洗七次) 枯矾 枳实(麸炒七次) 浓朴(姜炒)
甘草(各五钱) 木香(四钱) 豆豉(一两)
为末。老米打糊为饼。如钱大。瓦上焙干。露过。每服一饼。细嚼。以姜煎平胃散下。此方加阿魏三钱神效。
附子散用大附一只。坐砖上。四面着火。渐逼干。淬入姜汁中。又根据前火逼干。复淬之。约姜汁尽碗许。捣为末。将粟米饮下一钱。
金桃酒 治反胃吐酸
古铜四钱。敲如米大。再入核桃肉一斤。与前同研烂。用烧酒一斤。和铜挑匀。入瓶内。封口。隔水慢火煮一时。取出埋地下一二时。每日空心服一盏。如病重者。午后再服。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知识学习,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本站所有图片为网友通过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搜索:草药辞典)自发贡献上传或识图等方式上传,如有图片及文字引用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管理员联系删除(微信号:zydcdyz)。
小程序码 微信小程序
添加站长微信号:zydcdyz 中医爱好者群① 中医文化交流群① 中医养生交流微信群① 健康养生交流群①
©粤ICP备2022085827号 2023 www.dc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