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全书8卷。每卷一门,分为提纲门、内因门、外体门、上窍门、胸膈门、腹胁门、腰膝门、下窍门等八类,每门罗列相应的若干病证。每病证之下按大意、内外因、外候、脉法、治法、用药、选方排列,分别述论,其内容包括内科各种病证及部分五官等疾患。该书作者撷采古人的论述及经验,去芜存菁,条分缕析,并补入自己的见解及经验体会。因此。本书堪称博而不滥、广而有约、述而有作的一部启迪后学的好书。本次整理是以清光绪简玉山房刻本为底本,对原书的目录给予了重新编排,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很适合广大中医药人员和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阅读。
作者:清·李用粹编
共 83 章节 20.96万+字数
卷之四 上窍门眩晕
大意
诸脉皆系于目。脏腑筋骨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气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者。随目系而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而眩矣。(经文)
内因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内经)以肝上连目系而应于风。故眩为肝风。然亦有因火。因痰。因虚。因暑。因湿者。(汇补)
外候
其状目暗耳鸣。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不省人事。盖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若甚而良久方醒者。又名郁冒。谓如以物冒其首。不知人事也。(汇补)
眩分虚实
虚者。内外之邪。乘虚入表而上攻。实者。内外之邪。郁痰上结而下虚。(入门)
湿痰眩晕
肥白人湿痰滞于上。阴火起于下。痰挟虚火。上冲头目。邪正相煽。故忽然眼黑生花。所谓无痰不作眩也。(丹溪)
肝火眩晕
黑瘦人肾水亏少。肝枯木动。复挟相火。上踞高巅而眩晕。谓风胜则地动。火得风而旋焰也。(丹溪)
肾虚眩晕
人身阴阳。相抱而不离。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若淫梦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原。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出于肾虚也。(直指)
血虚眩晕
血为气配。气之所丽。以血为荣。凡吐衄崩漏产后亡阴。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生于血虚也。(直指)
脾虚眩晕
脾为中州。升腾心肺之阳。堤防肾肝之阴。若劳役过度。汗多亡阳。元气下陷。清阳不升者。此眩晕出于中气不足也。(刘纯)
气郁眩晕
七情所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必寸口脉沉。眉棱骨痛为异。若火动其痰。
必兼眩晕嘈杂。欲作吐状。(汇补)
停饮眩晕
中气不运。水停心下。心火畏水。不敢下行。扰乱于上。头目眩晕。怔忡心悸。或吐涎沫。宜泻水利便。使心火下交。其眩自已。(汇补)
外感眩晕
外邪所感者。风则项强自汗。寒则拘挛掣痛。暑则烦闷口渴。湿则重着吐逆。此四气乘虚而眩晕也。(心法)
晨昏眩晕
有早起眩晕。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谓之晨晕。此阳虚也。有日晡眩晕。得卧少可。谓之昏晕。此阴虚也。(绳墨)
死症
凡眩晕言乱。汗多下利。时时自冒。卧亦旋转者。虚极不治。(入门)
脉法
肝脉溢大必眩。若风浮寒紧。湿细暑虚。痰弦而滑。瘀芤而涩。数大火邪。濡大虚极。
治法
先理痰气。次随症治。(举要)外邪和解清痰火。内虚本固标自移。(入门)
用药
外邪痰火。主以二陈汤。加天麻、蔓荆等。挟风。加荆、防。挟寒。加 本、细辛。挟暑。加香薷、藿香。挟湿。
加苍术、浓朴。挟火。加山栀、黄芩。气虚。主以四君子汤。气陷。主以补中益气汤。血虚。主以人参养荣汤。肾虚。
主以鹿茸肾气丸。阳气久虚。遇寒必冒者。桂附八味丸。相火妄动。遇劳必眩者。加减逍遥散。
丹药禁用
世有所谓气不归源。而用丹药镇坠。沉香降气。误人极矣。盖金石助火。香窜散气。多致飞越之祸。岂能镇其不归之气耶。
【附:郁冒症】
郁冒者。由肾气大亏。每遇风寒。即发眩冒。不仁不省。冷汗时流。宜十全大补汤主之。
【附:肝厥症】
肝厥之症。状如痫疾。僵仆不醒。醒则呕吐。头眩发热。宜二陈汤。加柴胡、枳壳、甘菊、钩藤、干葛、山栀、生姜。
【附:头重症】
湿气在上。头重如山。有似眩状。宜红豆散搐鼻内。
眩晕选方
二陈汤 统治头眩。属风寒湿痰。诸有余之疾。(方见痰症)
四君子汤 治头眩。属脾弱气虚。诸不足之症。
补中益气汤 治头眩。属脾气下陷。清汤不朝于巅顶。(二方俱见中风)
人参养荣汤 治头眩。属脾肝血虚。荣气不充于三阴。
即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陈皮、远志、五味子。
鹿茸肾气丸 治眩晕。属肾气衰弱。不能纳气归原。
即六味丸加鹿茸、菟丝子、石斛、巴戟、龟板。
桂附八味丸 治眩晕。属阳气孤浮。引火归原。(方见中风)
加减逍遥散 治头眩。属气血不足。肝肾相火兼郁者。
当归 白术 白芍 茯苓 柴胡 丹皮 熟地 黄柏 炙甘草或加山栀、薄荷。舒郁尤捷。
大意
诸脉皆系于目。脏腑筋骨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气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者。随目系而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而眩矣。(经文)
内因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内经)以肝上连目系而应于风。故眩为肝风。然亦有因火。因痰。因虚。因暑。因湿者。(汇补)
外候
其状目暗耳鸣。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不省人事。盖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若甚而良久方醒者。又名郁冒。谓如以物冒其首。不知人事也。(汇补)
眩分虚实
虚者。内外之邪。乘虚入表而上攻。实者。内外之邪。郁痰上结而下虚。(入门)
湿痰眩晕
肥白人湿痰滞于上。阴火起于下。痰挟虚火。上冲头目。邪正相煽。故忽然眼黑生花。所谓无痰不作眩也。(丹溪)
肝火眩晕
黑瘦人肾水亏少。肝枯木动。复挟相火。上踞高巅而眩晕。谓风胜则地动。火得风而旋焰也。(丹溪)
肾虚眩晕
人身阴阳。相抱而不离。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若淫梦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原。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出于肾虚也。(直指)
血虚眩晕
血为气配。气之所丽。以血为荣。凡吐衄崩漏产后亡阴。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生于血虚也。(直指)
脾虚眩晕
脾为中州。升腾心肺之阳。堤防肾肝之阴。若劳役过度。汗多亡阳。元气下陷。清阳不升者。此眩晕出于中气不足也。(刘纯)
气郁眩晕
七情所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必寸口脉沉。眉棱骨痛为异。若火动其痰。
必兼眩晕嘈杂。欲作吐状。(汇补)
停饮眩晕
中气不运。水停心下。心火畏水。不敢下行。扰乱于上。头目眩晕。怔忡心悸。或吐涎沫。宜泻水利便。使心火下交。其眩自已。(汇补)
外感眩晕
外邪所感者。风则项强自汗。寒则拘挛掣痛。暑则烦闷口渴。湿则重着吐逆。此四气乘虚而眩晕也。(心法)
晨昏眩晕
有早起眩晕。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谓之晨晕。此阳虚也。有日晡眩晕。得卧少可。谓之昏晕。此阴虚也。(绳墨)
死症
凡眩晕言乱。汗多下利。时时自冒。卧亦旋转者。虚极不治。(入门)
脉法
肝脉溢大必眩。若风浮寒紧。湿细暑虚。痰弦而滑。瘀芤而涩。数大火邪。濡大虚极。
治法
先理痰气。次随症治。(举要)外邪和解清痰火。内虚本固标自移。(入门)
用药
外邪痰火。主以二陈汤。加天麻、蔓荆等。挟风。加荆、防。挟寒。加 本、细辛。挟暑。加香薷、藿香。挟湿。
加苍术、浓朴。挟火。加山栀、黄芩。气虚。主以四君子汤。气陷。主以补中益气汤。血虚。主以人参养荣汤。肾虚。
主以鹿茸肾气丸。阳气久虚。遇寒必冒者。桂附八味丸。相火妄动。遇劳必眩者。加减逍遥散。
丹药禁用
世有所谓气不归源。而用丹药镇坠。沉香降气。误人极矣。盖金石助火。香窜散气。多致飞越之祸。岂能镇其不归之气耶。
【附:郁冒症】
郁冒者。由肾气大亏。每遇风寒。即发眩冒。不仁不省。冷汗时流。宜十全大补汤主之。
【附:肝厥症】
肝厥之症。状如痫疾。僵仆不醒。醒则呕吐。头眩发热。宜二陈汤。加柴胡、枳壳、甘菊、钩藤、干葛、山栀、生姜。
【附:头重症】
湿气在上。头重如山。有似眩状。宜红豆散搐鼻内。
眩晕选方
二陈汤 统治头眩。属风寒湿痰。诸有余之疾。(方见痰症)
四君子汤 治头眩。属脾弱气虚。诸不足之症。
补中益气汤 治头眩。属脾气下陷。清汤不朝于巅顶。(二方俱见中风)
人参养荣汤 治头眩。属脾肝血虚。荣气不充于三阴。
即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陈皮、远志、五味子。
鹿茸肾气丸 治眩晕。属肾气衰弱。不能纳气归原。
即六味丸加鹿茸、菟丝子、石斛、巴戟、龟板。
桂附八味丸 治眩晕。属阳气孤浮。引火归原。(方见中风)
加减逍遥散 治头眩。属气血不足。肝肾相火兼郁者。
当归 白术 白芍 茯苓 柴胡 丹皮 熟地 黄柏 炙甘草或加山栀、薄荷。舒郁尤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