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全书8卷。每卷一门,分为提纲门、内因门、外体门、上窍门、胸膈门、腹胁门、腰膝门、下窍门等八类,每门罗列相应的若干病证。每病证之下按大意、内外因、外候、脉法、治法、用药、选方排列,分别述论,其内容包括内科各种病证及部分五官等疾患。该书作者撷采古人的论述及经验,去芜存菁,条分缕析,并补入自己的见解及经验体会。因此。本书堪称博而不滥、广而有约、述而有作的一部启迪后学的好书。本次整理是以清光绪简玉山房刻本为底本,对原书的目录给予了重新编排,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很适合广大中医药人员和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阅读。
作者:清·李用粹编
共 83 章节 20.96万+字数
水肿
大意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内经)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湿停留。大经小络。尽皆浊腐。津液与血。悉化为水。故面目四肢浮肿。(汇补)
内因
人身真水火。消化万物以养身。(入门)故水则肾主之。土则火生之。惟肾虚不能行水。脾虚不能制水。故肾水泛滥。反得浸渍脾土。是以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为肿。(心法)
外候
水始起也。目窠下微肿。如新卧起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皮薄而光。(针经)
阳水阴水
若遍身肿。皮色黄赤。烦渴溺涩。大便闭。脉沉数。此为阳水。若遍身肿。皮色青白。不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
此属阴水。(丹溪)阳水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风寒暑气。先肿上体。肩背手面。手之三阳经。阴水内因冷水酒茶。或兼劳欲房色。先肿下体。腰腹胫 。足之三阴经。(入门)
气肿水肿
皮浓色苍。四肢削瘦。胸腹痞满。自上而下者。多属气。皮薄色嫩。肿有分界。自下而上者。多属水。又按之不成凹而即起者气也。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湿也。(入门)
风肿瘀肿
风肿走注疼痛。皮粗麻木。即痛风身肿是也。瘀肿皮肤光亮。现赤痕血缕。乃血化为水也。(入门)
风水石水
风水面浮身肿。自汗恶风。脉浮体重。骨节疼痛。不渴。宜表散。石水腹满不喘。其脉沉。宜利便。(准绳)
水分血分
妇人身肿。有水分血分之殊。水分者。中州停湿。心下坚大。病发于上。先水肿而后经断。治在中焦。血分者。
血结胞门。脐下胀。病发于下。先经断而后水肿。治在下焦。且血分之病。小腹硬痛。手不可按。而水道清长。
与脾虚之候。大腹柔软。水道涩滞者各别。宜破瘀之剂。若属怀孕。亦有气遏水道而肿者。但宜顺气安胎。
俟产而肿自消。(汇补)
喘胀相因
先喘后肿。此肺不化气。水流为肿。治在肺。先肿后喘者。乃脾不运化。水泛为喘。治在脾。(杂着)治肺宜清金降气。而行水次之。治脾宜实脾理湿。而降气兼之。(汇补)
肺肾相传
脾病则肺金失养。不但肺气孤危。且浊气上升。喘急咳嗽者有之。必土实而后肺金清肃。以滋化源。又脾病则津液不化。不特肾精损削。且湿热下注。足跗浮肿者有之。必土强而后肾水收摄。以归隧道。(入门)
脉法
脉洪大者。易治。微细者。难治。又脉乍出者。死。(脉经)
治法
大法。宜调中健脾。脾气实。自能升降营运。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丹溪)
分治六法
治水之法。行其所无事。随表里寒热上下。因其势而利导之。故宜汗。宜下。宜渗。宜清。宜燥。宜温。六者之中。
变化莫拘。(汇补)
治分阴阳
阳水。宜辛寒散结行气。苦寒泻火燥湿。阴水。宜苦温燥脾胜湿。辛热导气扶阳。(入门)
治分汗渗
身有热者。可汗。身无热者。可利。肌肤痛者。可汗。溺赤涩者。可利。腰上肿者。可汗。腰下肿者。可利。所谓开鬼门。洁净府。上下分消之也。(汇补)
湿热宜清
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故湿每生热。热亦成湿。母子相感。气之变也。故湿热太盛。火势乘脾而肿者。宜清心火。降肺金。俾肝木有制。脾无贼邪之患。清浊营运。湿热气化。而渗道又且开通。其败浊之气。清者复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浊者在上为汗。在下为溺以渐去矣。(丹溪)
寒湿宜温
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藏。元阳寓焉。命门火衰。不能自制阴寒。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精化为水。故水肿有属火衰者。外症肢体肿胀。手足并冷。饮食难化。大便泄泻。呼吸气冷。此真阳衰败。脾肺肾俱虚。(立斋)法当暖中州。温下焦。俾少火生气。上蒸脾土。元阳复而阴翳消。三焦有所禀命。决渎得宜。水道自通。(必读)
阴虚宜补
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聚水生病。故水肿有属阴虚者。肺金不降而浮肿。其症腹大脐肿。腰痛足硬。小水短涩。咳嗽有痰。不得卧倒。面赤口渴。但饮食知味。大便反燥。此水附龙起。相火溢水故也。宜滋阴补肾。兼以保肺化气。(准绳)
邪实当攻
有外触怒气。内伤饮食而肿者。盍肝常有余。触怒则益旺而伤脾。脾愈不足。伤食则不运而生湿。湿热太盛。郁极而发。上达于头。下流于足。中满于身之前后。浮肿如匏。坚实如石。寒冷如冰。坐卧不得者。最难论治。本当利便。然内而膀胱。外而阴囊。相连紧急。阻塞道路。苦无一线之通。病何由去。必开其大便。以逐其水。随下而随补。则邪去而正无损。渐为调理。庶可得生。(寓意章)
渗忌太过
治湿当利小便。虽为常法。然执此一说以治虚症。往往多死。盖脾气虚败。愈下愈虚。虽劫效目前。而正气阴损。(丹溪)
水肿禁法
水肿初起。其势方锐。最忌甘温助湿作满之药。尤戒针刺。犯之流水而死。当绝酒色。却盐酱。戒忿怒。以全太和。否则不治。(入门)
水肿死症
先腹胀而后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肢肿而后归于腹者。难治。若唇黑耳焦。人中胀满。背平肉硬。赤肿如绯。
腹多青筋。阴囊无纵。五谷不化。大便滑泻者。俱危。又面黧黑者。肝绝。掌无纹者。心绝。神阙突者。脾绝。缺盆平者。肺绝。涌泉平者。肾绝。断绝饮食者。死。胃气已亡也。又股间出水者。死。脾伤KT 破也。(汇补)
水肿用药
主以四苓散。加苍术、木香、陈皮、浓朴、枳壳、姜皮。阳水。加黄芩、山栀、防己。阴水。加椒目、干姜、肉桂。
肿在上。加苏叶、防风汗之。肿在下。加木通、木瓜利之。中满。加腹皮、浓朴泄之。便溺闭。加牵牛下之。肺气喘。
加葶苈泻之。气下陷。升柴提之。脾虚羸弱。加人参、白术补之。脉实便实者。用牵牛、甘遂、大戟、芫花泻之。脾肾两虚者。用金匮肾气丸救之。阳衰水冷者。术附汤主之。阴虚水溢者。地黄汤加门冬、五味主之。血瘀成水者。椒仁丸主之。虚弱泻利脬肿者。四君加减治之。
【附:肺胀身肿】
肺主皮毛。风邪入肺。不得宣通。肺胀叶举。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亦能作肿。其症眼胞先肿。初起即喘急不卧。小腹无恙。宜清肺葶苈丸主之。
清肺葶苈丸葶苈(隔纸炒) 贝母(煨黄色) 木通(各一两) 杏仁 防己(各二两)
为末。枣肉丸。每服五十丸。桑白皮汤下。
水肿选方
加减胃苓汤 统治水肿。随症虚实寒热加减用之。
苍术 茯苓 大腹皮 猪苓 陈皮 泽泻 浓朴 砂仁 桑皮水煎。加生姜皮三分。实滞。减去白术。虚寒。加肉桂。
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两败。水溢于外。土囚于中而成水肿。(方见湿症)
复元丹(三因) 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四肢浮。心腹坚。小便不通。
附子(炮) 南木香(煨) 茴香(炒) 川椒(炒) 浓朴(炒) 独活 白术(炒) 桂心 陈皮 吴萸(炒各一两) 泽泻(半两) 肉豆蔻槟榔(各半两)
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苏汤下。
实脾散(济生) 治阴水发肿。
白术 茯苓 木香 浓朴(姜炒) 炮姜 陈皮 大腹皮 草果 木瓜(去穣) 附子(炮各一两) 甘草(五钱炙)
加姜、枣。水煎。
四将军汤 人壮病实。便闭可下者。先攻后补。
甘遂(下) 大戟(下) 苦葶苈(中) 大黄(上)
水煎服。待大便行二三次后。用实脾调气丸白术(上) 陈皮(中) 人参(中) 神曲(下)
水丸。米饮送下二钱。
牵牛散 治脾湿太过。遍身浮肿。喘不得卧。腹胀如鼓。大便不溏。小便涩滞。
黑牵牛 白牵牛(各一两半生半炒) 大豆(一合) 白术(五钱) 甘遂(二钱五分)
为末。米饮调下三钱。以利为度。
琥珀丸(秘方)
沉香(镑) 木香 乳香(箬上炙) 没药(各三钱箬上炙) 琥珀(一钱半研) 白丑(六钱生用)
黑丑(一钱六分去头末一半生用一半用牙皂水浸) 槟榔(一两一半生一半用牙皂煎汁浸焙熟)
上为末。牙皂水打糊为丸。每服二钱七分。砂糖汤下一服。稍行其水。即服补剂二三帖。再下琥珀丸一服。又去水后。仍复补剂二三帖。以行尽水为度。
椒仁丸 治水气太盛。泛滥皮肉。挟血化瘀而成水肿。
椒仁 甘遂 续随子 附子 郁李仁 黑牵牛 五灵脂 当归 吴萸 延胡索(各五钱) 芫花(一钱) 石膏青(十枚) 斑蝥(十个) 胆矾 人言(各一钱)
上末之。糊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虚者人参汤下。
快捷方式方 用大戟、牵牛各一两。大枣二斤同煮。去药食枣。又法。用田鸡和黄瓜煮食亦好。
外治法 用商陆根打烂。入麝香少许。贴脐中。外以绵裹暖。引水下行。又用蝼蛄劈作四块。分上下左右烘脆。研末和入药中。术家以此称奇。终非正法。又法。用田螺、大蒜、车前草研为膏。作大饼。敷于脐上。
使从便旋出。数日可愈。
大意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内经)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湿停留。大经小络。尽皆浊腐。津液与血。悉化为水。故面目四肢浮肿。(汇补)
内因
人身真水火。消化万物以养身。(入门)故水则肾主之。土则火生之。惟肾虚不能行水。脾虚不能制水。故肾水泛滥。反得浸渍脾土。是以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为肿。(心法)
外候
水始起也。目窠下微肿。如新卧起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皮薄而光。(针经)
阳水阴水
若遍身肿。皮色黄赤。烦渴溺涩。大便闭。脉沉数。此为阳水。若遍身肿。皮色青白。不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
此属阴水。(丹溪)阳水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风寒暑气。先肿上体。肩背手面。手之三阳经。阴水内因冷水酒茶。或兼劳欲房色。先肿下体。腰腹胫 。足之三阴经。(入门)
气肿水肿
皮浓色苍。四肢削瘦。胸腹痞满。自上而下者。多属气。皮薄色嫩。肿有分界。自下而上者。多属水。又按之不成凹而即起者气也。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湿也。(入门)
风肿瘀肿
风肿走注疼痛。皮粗麻木。即痛风身肿是也。瘀肿皮肤光亮。现赤痕血缕。乃血化为水也。(入门)
风水石水
风水面浮身肿。自汗恶风。脉浮体重。骨节疼痛。不渴。宜表散。石水腹满不喘。其脉沉。宜利便。(准绳)
水分血分
妇人身肿。有水分血分之殊。水分者。中州停湿。心下坚大。病发于上。先水肿而后经断。治在中焦。血分者。
血结胞门。脐下胀。病发于下。先经断而后水肿。治在下焦。且血分之病。小腹硬痛。手不可按。而水道清长。
与脾虚之候。大腹柔软。水道涩滞者各别。宜破瘀之剂。若属怀孕。亦有气遏水道而肿者。但宜顺气安胎。
俟产而肿自消。(汇补)
喘胀相因
先喘后肿。此肺不化气。水流为肿。治在肺。先肿后喘者。乃脾不运化。水泛为喘。治在脾。(杂着)治肺宜清金降气。而行水次之。治脾宜实脾理湿。而降气兼之。(汇补)
肺肾相传
脾病则肺金失养。不但肺气孤危。且浊气上升。喘急咳嗽者有之。必土实而后肺金清肃。以滋化源。又脾病则津液不化。不特肾精损削。且湿热下注。足跗浮肿者有之。必土强而后肾水收摄。以归隧道。(入门)
脉法
脉洪大者。易治。微细者。难治。又脉乍出者。死。(脉经)
治法
大法。宜调中健脾。脾气实。自能升降营运。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丹溪)
分治六法
治水之法。行其所无事。随表里寒热上下。因其势而利导之。故宜汗。宜下。宜渗。宜清。宜燥。宜温。六者之中。
变化莫拘。(汇补)
治分阴阳
阳水。宜辛寒散结行气。苦寒泻火燥湿。阴水。宜苦温燥脾胜湿。辛热导气扶阳。(入门)
治分汗渗
身有热者。可汗。身无热者。可利。肌肤痛者。可汗。溺赤涩者。可利。腰上肿者。可汗。腰下肿者。可利。所谓开鬼门。洁净府。上下分消之也。(汇补)
湿热宜清
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故湿每生热。热亦成湿。母子相感。气之变也。故湿热太盛。火势乘脾而肿者。宜清心火。降肺金。俾肝木有制。脾无贼邪之患。清浊营运。湿热气化。而渗道又且开通。其败浊之气。清者复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浊者在上为汗。在下为溺以渐去矣。(丹溪)
寒湿宜温
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藏。元阳寓焉。命门火衰。不能自制阴寒。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精化为水。故水肿有属火衰者。外症肢体肿胀。手足并冷。饮食难化。大便泄泻。呼吸气冷。此真阳衰败。脾肺肾俱虚。(立斋)法当暖中州。温下焦。俾少火生气。上蒸脾土。元阳复而阴翳消。三焦有所禀命。决渎得宜。水道自通。(必读)
阴虚宜补
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聚水生病。故水肿有属阴虚者。肺金不降而浮肿。其症腹大脐肿。腰痛足硬。小水短涩。咳嗽有痰。不得卧倒。面赤口渴。但饮食知味。大便反燥。此水附龙起。相火溢水故也。宜滋阴补肾。兼以保肺化气。(准绳)
邪实当攻
有外触怒气。内伤饮食而肿者。盍肝常有余。触怒则益旺而伤脾。脾愈不足。伤食则不运而生湿。湿热太盛。郁极而发。上达于头。下流于足。中满于身之前后。浮肿如匏。坚实如石。寒冷如冰。坐卧不得者。最难论治。本当利便。然内而膀胱。外而阴囊。相连紧急。阻塞道路。苦无一线之通。病何由去。必开其大便。以逐其水。随下而随补。则邪去而正无损。渐为调理。庶可得生。(寓意章)
渗忌太过
治湿当利小便。虽为常法。然执此一说以治虚症。往往多死。盖脾气虚败。愈下愈虚。虽劫效目前。而正气阴损。(丹溪)
水肿禁法
水肿初起。其势方锐。最忌甘温助湿作满之药。尤戒针刺。犯之流水而死。当绝酒色。却盐酱。戒忿怒。以全太和。否则不治。(入门)
水肿死症
先腹胀而后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肢肿而后归于腹者。难治。若唇黑耳焦。人中胀满。背平肉硬。赤肿如绯。
腹多青筋。阴囊无纵。五谷不化。大便滑泻者。俱危。又面黧黑者。肝绝。掌无纹者。心绝。神阙突者。脾绝。缺盆平者。肺绝。涌泉平者。肾绝。断绝饮食者。死。胃气已亡也。又股间出水者。死。脾伤KT 破也。(汇补)
水肿用药
主以四苓散。加苍术、木香、陈皮、浓朴、枳壳、姜皮。阳水。加黄芩、山栀、防己。阴水。加椒目、干姜、肉桂。
肿在上。加苏叶、防风汗之。肿在下。加木通、木瓜利之。中满。加腹皮、浓朴泄之。便溺闭。加牵牛下之。肺气喘。
加葶苈泻之。气下陷。升柴提之。脾虚羸弱。加人参、白术补之。脉实便实者。用牵牛、甘遂、大戟、芫花泻之。脾肾两虚者。用金匮肾气丸救之。阳衰水冷者。术附汤主之。阴虚水溢者。地黄汤加门冬、五味主之。血瘀成水者。椒仁丸主之。虚弱泻利脬肿者。四君加减治之。
【附:肺胀身肿】
肺主皮毛。风邪入肺。不得宣通。肺胀叶举。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亦能作肿。其症眼胞先肿。初起即喘急不卧。小腹无恙。宜清肺葶苈丸主之。
清肺葶苈丸葶苈(隔纸炒) 贝母(煨黄色) 木通(各一两) 杏仁 防己(各二两)
为末。枣肉丸。每服五十丸。桑白皮汤下。
水肿选方
加减胃苓汤 统治水肿。随症虚实寒热加减用之。
苍术 茯苓 大腹皮 猪苓 陈皮 泽泻 浓朴 砂仁 桑皮水煎。加生姜皮三分。实滞。减去白术。虚寒。加肉桂。
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两败。水溢于外。土囚于中而成水肿。(方见湿症)
复元丹(三因) 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四肢浮。心腹坚。小便不通。
附子(炮) 南木香(煨) 茴香(炒) 川椒(炒) 浓朴(炒) 独活 白术(炒) 桂心 陈皮 吴萸(炒各一两) 泽泻(半两) 肉豆蔻槟榔(各半两)
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苏汤下。
实脾散(济生) 治阴水发肿。
白术 茯苓 木香 浓朴(姜炒) 炮姜 陈皮 大腹皮 草果 木瓜(去穣) 附子(炮各一两) 甘草(五钱炙)
加姜、枣。水煎。
四将军汤 人壮病实。便闭可下者。先攻后补。
甘遂(下) 大戟(下) 苦葶苈(中) 大黄(上)
水煎服。待大便行二三次后。用实脾调气丸白术(上) 陈皮(中) 人参(中) 神曲(下)
水丸。米饮送下二钱。
牵牛散 治脾湿太过。遍身浮肿。喘不得卧。腹胀如鼓。大便不溏。小便涩滞。
黑牵牛 白牵牛(各一两半生半炒) 大豆(一合) 白术(五钱) 甘遂(二钱五分)
为末。米饮调下三钱。以利为度。
琥珀丸(秘方)
沉香(镑) 木香 乳香(箬上炙) 没药(各三钱箬上炙) 琥珀(一钱半研) 白丑(六钱生用)
黑丑(一钱六分去头末一半生用一半用牙皂水浸) 槟榔(一两一半生一半用牙皂煎汁浸焙熟)
上为末。牙皂水打糊为丸。每服二钱七分。砂糖汤下一服。稍行其水。即服补剂二三帖。再下琥珀丸一服。又去水后。仍复补剂二三帖。以行尽水为度。
椒仁丸 治水气太盛。泛滥皮肉。挟血化瘀而成水肿。
椒仁 甘遂 续随子 附子 郁李仁 黑牵牛 五灵脂 当归 吴萸 延胡索(各五钱) 芫花(一钱) 石膏青(十枚) 斑蝥(十个) 胆矾 人言(各一钱)
上末之。糊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虚者人参汤下。
快捷方式方 用大戟、牵牛各一两。大枣二斤同煮。去药食枣。又法。用田鸡和黄瓜煮食亦好。
外治法 用商陆根打烂。入麝香少许。贴脐中。外以绵裹暖。引水下行。又用蝼蛄劈作四块。分上下左右烘脆。研末和入药中。术家以此称奇。终非正法。又法。用田螺、大蒜、车前草研为膏。作大饼。敷于脐上。
使从便旋出。数日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