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伤寒一书。自汉张仲景先生究其精微。得其旨趣。乃万世之龟鉴也。论中梓讹难明。晋叔和成其章序。成无己《明理论》。
作者:
共 42 章节 2.25万+字数
第四·生斑舌
舌有红色而有小黑点者。热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斑。宜用玄参升麻葛根汤、化斑汤解之。
(图缺)
【介按】舌苔纯红起刺者。外证必有烦躁不宁。耳聋颧红。胸前发斑。甚则神昏谵语。治宜清少阳之热。解营分之邪。或舌如芒刺。斑见紫色。目赤面红。神呆不语。治宜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丹皮、芍药。)去芍药,加焦山栀、银花、菖蒲等味。以解包络之热,至于斑色之轻重。前贤吴坤安分辨甚晰。其言曰。“凡斑疹赤者为胃热。紫色为热甚。
紫黑为胃烂。赤斑五死五生。黑斑九死一生。鲜红起发稀朗者。虽大不妨。如针头稠密。紫黑成片者难治。蓝斑黑斑者死。”又据《舌鉴辨正》。对于此舌之治法。大相悬殊。爰述其言曰。“全舌纯红而有小黑点者。脏腑皆热也。伤寒邪传阳明府。失治、以致邪火逼入三阴证。或疫毒直中三阴证。或实热人误服辛温药。燥伤三阴证均有之。不论老少何病何脉。
见此舌,即宜十全苦寒救补汤。(生石膏八两研粉 生知母六钱去毛 黄柏四钱 黄芩六钱 大黄 芒硝各三钱 生陈浓朴一钱 生枳实钱半 暹犀角尖四钱)倍加真犀角尖。连服必愈。旧说用元参、升麻葛根汤及化斑汤。误人多矣。”但舌苔有红中兼紫黑斑。或外证兼发斑者。心胃热极也。宜用三黄汤。(黄连、黄芩、大黄。)合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加减治之。
玄参升麻葛根汤 即玄参升麻汤加葛根。
【介按】升麻性主上升。为升发上行之专药。如若治伤寒失表失清,及温暑时邪,与胃热相抟而发斑之症。须防肺气上逆。转致喘嗽之患。葛根虽能鼓舞胃气。升津止渴而解肌热。若治发斑亦不相宜。是以先贤朱震亨先生曾有“凡斑疹已见红点。不可用升麻葛根汤。恐表虚反增斑烂也”之戒。至若元参。虽能滋液消斑。兹与升麻、葛根同用。恐是杯水车薪。无益于事。故《舌鉴辨正》有“误人多矣”之讥评也。
化斑汤 即白虎汤加人参。
【介按】赵以德云。“石膏能治三焦火热。功多于清肺。退肺中之火。故用为君。知母亦就肺中泻心火。滋水之源。人参生津。益所伤之气为臣。粳米甘草补土以资金而为佐也。”据是以观。则知是方以救肺为主。虽亦能清胃生津。惟治舌红而有黑点。热毒入胃而发斑之证。尚须参用承气法为是。
舌有红色而有小黑点者。热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斑。宜用玄参升麻葛根汤、化斑汤解之。
(图缺)
【介按】舌苔纯红起刺者。外证必有烦躁不宁。耳聋颧红。胸前发斑。甚则神昏谵语。治宜清少阳之热。解营分之邪。或舌如芒刺。斑见紫色。目赤面红。神呆不语。治宜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丹皮、芍药。)去芍药,加焦山栀、银花、菖蒲等味。以解包络之热,至于斑色之轻重。前贤吴坤安分辨甚晰。其言曰。“凡斑疹赤者为胃热。紫色为热甚。
紫黑为胃烂。赤斑五死五生。黑斑九死一生。鲜红起发稀朗者。虽大不妨。如针头稠密。紫黑成片者难治。蓝斑黑斑者死。”又据《舌鉴辨正》。对于此舌之治法。大相悬殊。爰述其言曰。“全舌纯红而有小黑点者。脏腑皆热也。伤寒邪传阳明府。失治、以致邪火逼入三阴证。或疫毒直中三阴证。或实热人误服辛温药。燥伤三阴证均有之。不论老少何病何脉。
见此舌,即宜十全苦寒救补汤。(生石膏八两研粉 生知母六钱去毛 黄柏四钱 黄芩六钱 大黄 芒硝各三钱 生陈浓朴一钱 生枳实钱半 暹犀角尖四钱)倍加真犀角尖。连服必愈。旧说用元参、升麻葛根汤及化斑汤。误人多矣。”但舌苔有红中兼紫黑斑。或外证兼发斑者。心胃热极也。宜用三黄汤。(黄连、黄芩、大黄。)合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加减治之。
玄参升麻葛根汤 即玄参升麻汤加葛根。
【介按】升麻性主上升。为升发上行之专药。如若治伤寒失表失清,及温暑时邪,与胃热相抟而发斑之症。须防肺气上逆。转致喘嗽之患。葛根虽能鼓舞胃气。升津止渴而解肌热。若治发斑亦不相宜。是以先贤朱震亨先生曾有“凡斑疹已见红点。不可用升麻葛根汤。恐表虚反增斑烂也”之戒。至若元参。虽能滋液消斑。兹与升麻、葛根同用。恐是杯水车薪。无益于事。故《舌鉴辨正》有“误人多矣”之讥评也。
化斑汤 即白虎汤加人参。
【介按】赵以德云。“石膏能治三焦火热。功多于清肺。退肺中之火。故用为君。知母亦就肺中泻心火。滋水之源。人参生津。益所伤之气为臣。粳米甘草补土以资金而为佐也。”据是以观。则知是方以救肺为主。虽亦能清胃生津。惟治舌红而有黑点。热毒入胃而发斑之证。尚须参用承气法为是。